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位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,建筑面积45257平方米,展览和教育服务面积32200平方米。预计每年接待游客80-120万人次,将成为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公共社会文化交流平台。
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“蜗牛”的壳结构,公园里从冉冉螺旋向上升起的绿色屋顶,静动的建筑就像一只“绿色的蜗牛”。该建筑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设计理念,融入“景观园林”的设计风格,采用“自然生态”的设计手法。中心景观区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,宛如“原始森林”,形成五个不同大小的“水池”组成的“景观花园”,传承传统建筑文化。绿色屋顶技术隔热功能好,年节电可达24万千瓦。“绿蜗牛”还采用节能围护结构、节能空调节技术、太阳能综合利用、高大公共建筑间气流组织空、自然光引导技术、雨水回收系统、生态节能集中控制管理平台等七大系统,与整栋建筑共同构成符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认定星级标准的“绿色生态建筑”。
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以“自然、人与和谐”为主题,展示了10个永久展区和临时展厅,包括起源之谜、生命的长河、进化的方式、对地球宝藏的探索、丰富多彩的生活、生活的智慧、人与土地的关系、上海的故事和未来的道路。展出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多个标本模型,其中包括近1000个珍稀物种标本;近1500平方米的分步修复场景生动地再现了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;“穿越时空空”大型标本阵列汇集了古今中外200多位动植物明星;《逃离白垩纪》等5个身临其境的剧场再现了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;“自然之窗”等26组还原生态景观盒,向自然博物馆经典展览致敬;400个视觉媒体和一个在线博物馆系统,以满足媒体时代公众的需求;1500组科学绘画直观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;300平米生活文化区,零距离触摸自然;占地1200平方米的“探索中心”,搭建了观察发现、动手实验、对话讨论的天堂;多媒体节目《自然史诗》打造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艺术盛宴。
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28万余件,包括华东乃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自然和人类历史文物,分属植物、动物、古生物、地质和人文五大类,其中植物标本15万余件,哺乳动物标本4000余件,鱼、鸟、两栖动物1万余件,昆虫标本近3.3万件,其他无脊椎动物5万余件,地质标本和古生物5000余件
新成立的“自然历史研究中心”,以丰富的标本采集为基础,以自然历史为主要研究内容,致力于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、地球“三极”生物、进化与比较生物等方面的研究,将为自然博物馆的收藏、展示和教育提供学术支持。通过保存自然和人类遗迹,利用标本进行学术研究,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、发展和维护机制,提高人们对生物及其环境演变的认识,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传递藏品的科学内涵,传播科学方法和精神。
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各类观众构建了多维度、立体化的教育体系。借助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、以人为本的自学和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,引导受众探索过去、把握现在、思考未来。位于地下二层的“探索中心”除了永久展区的实验室、研究室、教育活动外,还是博物馆内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,以儿童、青少年、学生群体、亲子群体为主要受众。结合博物馆的特色展示资源,结合学校课程内容,自主开发的教育课程紧密遵循学生的兴趣特点,几乎涵盖所有学科。活动形式不限于传统教学,兼顾观察记录、动手实验、主题演示、角色扮演、讨论对话等丰富互动的学习方式。,从而培养观众的科学探究方法、自学态度和探索精神。
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除了实体场馆外,还有以导航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在线博物馆应用系统,包括网站、APP、微信三个应用模块。该系统通过基于位置感知的漫游WiFi定位,整合增强现实、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,为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航和教育服务。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实时学习,在线与专家交流讨论,设定主题游览路线,根据任务找到感兴趣的化石标本,出馆后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。系统支持PC、手机、PAD等多终端接入,通过用户UGC模式和专家PGC模式相结合,实现在线资源的自我成长。
就在这里——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