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云县概况
凌云县,古称泗城,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。城市里有四条河流纵横交错,汇聚在一起。它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。凌云县海拔在210米到2062米之间。凌云县百岁以上寿星365颗,高于世界长寿区在人口中的比例。它是中国第一个“全国异地养老保健基地”,享有“山中水乡、古宅凌云、宜居天堂”的美誉。
全县面积2053平方公里,辖8个乡(含4个瑶族乡)110个行政村(社区)。该地区居住着三个主要的民族,即壮族、汉族和瑶族。2011年底,总人口19.55万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%。1992年,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待遇,2002年,国务院确定其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。
凌云县荣获“中国名茶之乡”、“国家绿化示范县”、“国家园林县”、“国家安全建设先进县”、“国家重点产茶县”、“国家西部教育‘两个基地’先进县”、“广西卫生县”等国家、省部级荣誉。
行政区划
2000年,凌云县辖2个镇、3个乡、5个民族乡:泗城镇、罗楼镇、夏佳乡、凌展瑶族乡、李超瑶族乡、沙里瑶族乡、东河乡、嘉佑乡、于洪瑶族乡、李鸿瑶族乡。
2005年凌云县取消了两个乡。凌云县辖3个镇、2个乡、5个民族乡:泗城镇、罗楼镇、嘉佑镇、夏佳乡、凌展瑶族乡、李超瑶族乡、沙里瑶族乡、东河乡、于洪瑶族乡、李鸿瑶族乡。
2012年,凌云县辖泗城镇、罗楼镇、嘉佑镇、李超瑶族乡、凌展瑶族乡、沙里瑶族乡、于洪瑶族乡等3个乡镇和5个民族乡。
地理环境
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,云贵高原东南缘,距南宁360公里。东邻凤山县、巴马县,西接天林县,南接右江区,北接乐叶县。地理位置为北纬24° 06′-25° 37′,东经106° 23′-106° 55′。石山面积占40%,土山面积占60%。
县城东西最大距离53.7公里,南北最大距离58.8公里。全县总面积2053平方公里,其中土地面积2040.16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99.37%;水域面积12.84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0.63%。
地貌学
凌云位于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,是典型的高山深谷山地。整个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3.32%;平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.28%。
凌云县主要有两种地貌类型:涂山和石灰岩喀斯特地貌,其中涂山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近60%,石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占近40%。涂山主要位于县城西北部和西南部,属于青龙山脉。大多沿南北方向的边界布置,成为县城西半部的天然屏障。主峰为岑王老山,海拔2062米,位于县城最西北端与天林县交界处。石山主要位于县城的东部和北部。
土壤地形
凌云县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为中山地貌类型。县城山峦起伏,地貌由两种类型组成:土山和石灰岩喀斯特山。涂山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0%,居住着全县40%的人口,而石山地区的40%居住着全县60%的人口。
凌云县土壤和粮食中铬和硒的含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倍以上。母岩主要包括砂页岩和石炭系岩石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红壤,占45%,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区域,肥力较高:黄壤占11%,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,土壤湿润疏松,肥力较高;褐色钙质土占34%,分布在石质山区;红壤占10%,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高山深谷,土壤干燥,肥力一般。
气候
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,冬不冷,夏不热,冬短夏长,秋高气爽,年平均日照1443小时;年平均总太阳辐射为95.81千卡/平方厘米。年平均气温19℃~ 20.4℃;年平均降雨量为1235毫米。由于季风影响强,我国地形起伏大,高山深谷,受热带暖气团控制半年左右,水气输送丰富,气流容易辐射。因此,凌云县成为广西暴雨中心之一,年平均降雨量为151天。同时,受南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和季节性气候影响,干湿分明,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,洪水时有发生,冬春季干旱灾害频繁。
水文学
凌云县境内有泗水河和布柳河两条干流和11条支流,分别属于右江和红水河,总流域面积1777平方公里,年径流量181810万立方米。河网密度为0.134 km/km2,水源隧洞系统分为两条支流:水源隧洞流向凤山县三门海防村的巴马潘阳水系,被专家认定为水源隧洞的长寿之源;水源隧道流向广东省珠江水系毕成河,被专家认定为珠江水系的源头。